历史藏品

3 articles in category 历史藏品 / Subscribe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  2016-06-24 09:24 Posted on 浙江   我喜集札,沉浸其中,其乐无穷。后蒙李芳远先生慨赠弘一法师一札补缺,令我欢喜无量。此札集书、篆于一纸,约作于1940年前后,但因故未寄出,由芳远保存着。李芳远(1924~1981)号空照,别署晴翠山民、离离斋主,福建永春人。弘一法师弟子。1947年任厦门鼓浪屿中山图书馆馆长。工书善诗,亦懂医。著有《忆旧录》《空照庵诗草》等多种。芳远少年时即追随弘一法师学诗习艺,珍藏不少弘一墨宝。   此信文如下:“质平、希一居士同鉴:友人林葆宜居士,欲请人函授图画、音乐二科。乞为斟酌妥当办法,介绍一切为感。林居士笃信佛法,品行端正,为当代稀有之青年。乞善为护念,至祷!谨陈,不宣。质平所寄墨已收到矣。演音启。”   质平姓刘(1894~1978),初名毅,后改名仞,浙江海宁人。他是我国音乐界的老前辈,也是弘一法师的得意门生(另一个即丰子恺)。刘质平家境清寒,但勤奋好学,在弘一法师尽力资助下,赴日本研究音乐。归国后,悉心照料弘一恩师,历时24年。他俩师生情谊如同父子,确是罕见的。希一姓徐(1900~?)江苏武进人(钱君匋先生说是宜兴人)。擅长音乐和中西画,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音乐教授、主任二十多年,编有中小学教材,作抗战十曲。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文涛,字叔同,1905年赴日本后易名岸,名息霜,归国后改名息,字息翁;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天津人,原籍浙江平湖,其父世珍,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弘一早年从唐育厚(字静岩,号湖陵山樵,浙江人)。工书画、篆刻,精医术。有《颐寿堂印谱》)学篆刻,大有汉印、浙派遗风,有《李庐印谱》,惜已失传。他曾从吴昌硕游,并参加西泠印社。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秋天,李叔同与经亨颐、夏丏尊、费龙丁等人组织另一篆刻团体 “乐石社”,定期刊《乐石集》,提倡篆刻艺术。1964年,我曾在古籍书店购得一本印谱,(1915年春增刊本,价仅4角)。说来也巧,封面上题有“息翁赠斐飞先生”,下有一阔边正方朱文印“李息”。我一看便知是李叔同先生出家前后写的魏碑字,真是喜不可言。印谱取温庭筠《诉衷情》词,每人刻一句,共十五方,集合成一册。其中有夏丏尊先生治印。后来我在印谱封面贴上签条,寄给丰老,请他题签,他很快就写好寄来了。签条是“乐石印存  子恺题 长卿藏”,扉页上写有数百字题记:“50年前李叔同于杭州浙江两级师范组织乐石社,定期刊印乐石集,此其一也。作者皆余窗友,今凋零殆尽矣。长卿仁棣于旧书店访得此集,属余题记,时乙巳(1965年)仲春。子恺。”我初见丰老时,他送我一册装帧十分讲究的《弘一大师遗墨》,是各方善士捐资合印的,珂罗版,宣纸精印300册,由钱君匋亲自装订、丰老亲笔颂词留念,那是很珍贵的,谁知数年后,此书连同“乐石印存”竟被掠走,不知流落何处,但愿能永留人间。   因夹在《弘一大师遗墨》书内而失去的,还有李叔同致陆丹林(1895~1972,字自在,号枫园、非素,广东三水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南社,曾为朱执信秘书。编有《中国美术年鉴》《道路月刊》《逸经》《大风》等刊物。著有《革命史谭》《革命史话》《美术史话》《枫园画友录》《红树室琐记》等)一札(陆老墨笔抄件):“丹林道兄左右:昨午雨霁,与同学数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不觉目酣神醉。山容水意,何异当年袁石公游湖风味?惜从者栖迟岭海,未能共挹圣湖清芬为怅耳。薄暮归寓,乘兴奏刀,连治七印,古朴浑厚,自审尚有是处。从者属作两钮,寄请法政。或可在红树室中与端州旧砚,曼生泥壶,结为清供良伴乎?著述之余,盼复数行,藉慰遐思!春寒,惟为道自爱,不宣。岸白。”李叔同此札作于1913年,时年34岁。词藻婉丽,不下古贤,而清新之致,却乃过之;其风流隽永,具六朝人气息。李叔同为陆老刻的两方石章:一为“丹林无极”,一为“红树室”。因在广州,无从拓印,否则倒是极好的纪念品。我还见到弘一法师为陆老“红树室”题额,题款为“丹林居士属书,壬午(1942)元旦试笔,晚晴老人时年六十三”(是年九月初四弘一圆寂于泉州),又为《红树室书画集》题引首,都是用朱笔写的篆书,非常罕见。   此外,我曾有弘一法师所书《华严经》偈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小条幅。弘一法师常书以赠人,我亦以此送人。受者为族祖逊之公之子味辛先生(1902~1983年,名去疾),回忆弘一法师在虎跑寺关心他的往事,令人感动。他深悔当年未求其墨宝而感到遗憾,所以我将此劫余之物送给他了。逊之公(1876~1946)名俞,号无心居士,又称竹泉生,别署守愚氏、破佛、亚东破佛,江苏溧阳人。1906年在沪从事小说创作,并创办《竞立社小说月报》,刊《闺中剑》《泡影录》《双灵魂》《三家村》及《东瀛新侠义》五种。1908年,由马叙伦、顾乃斌介绍加入同盟会,参加光复杭州战斗。撰《书法歌》三章及《书法注》《捉笔精义说》《一画结构说》。1918年出家,法名常仁,字安忍,号安仁大士。十年后还俗。壮年治《易》,著《周易明义》四卷及《序要》《外传》八篇,计十余万言。逊之公和李叔同是同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的,而李的出家是受逊之公启迪的。逊之公出家后,留下两子均由马一浮先生培植读书,及至成家立业。这与弘一法师悉心栽培学生刘质平是一致的。他俩的精神与品德,足为世人楷模。  彭长卿: 彭逊之之侄孙 https://mp.weixin.qq.com/s/_lQSjaHs86m_dJaj_GChHQ

Read more →

现在《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已经不是宋代薛居正的原著,而是清代乾隆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先是,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以下简称“薛史”)问世以后,经过87年,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欧陽修认为“薛史”繁琐,又私修了一部《新五代史》。欧陽修死后,始由国子监刊行,在社会上与“薛史”并行流传。清乾隆年间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介绍“薛史”时说:“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诏学官止(只)用‘欧陽修史’,于是‘薛史’遂微,元明以来罕有援引其书者,传本亦渐就湮没,惟明内府有之,见于《文渊阁书目》。故《永乐大典》多载其文,然割裂淆乱,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似乎“薛史”在南宋时已不很通行,到明代就绝版了。 张元济在《校史随笔》中,有《旧五代史》一则说:“以余所知,明万历连江陈一斋有是书,所记卷数与《玉海》合,见《世善堂书目》。清初黄太冲(宗羲)亦有之,见《南雷文定》附录吴任臣书,全谢山(祖望)谓其毁于水火。连江陈氏所藏,陆存斋(心沅)谓嘉庆时散出,赵谷林(星)以兼金求之不可得,盖亦必为劫灰矣。”可知“薛史”并未绝版,在明清之际尚有存本。商务印书馆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薛史”忽又一度出现。张元济在《涉园序跋集录》中说:“余微闻有人曾见金承安四年(1199年)南京路转运司刊本,故辑印之始,虽选用嘉业堂刘氏所刻《大典》有注本,仍刊报搜访,冀有所获。未几果有来告者,谓为歙人汪允宗所藏,民国四年(1915年)三月售于某书估,且出示《货书记》相视。允宗,余敌人也,方其在时,绝未道及,及辗转追寻,历有年所,迷离惝恍,莫可究诘。”张氏所谓刊报搜访,此项广告,在百衲本《二十四史样本》中也有刊载。第一次在1930年,题为“重价征募薛居正《旧五代史》原书”;第二在1934年,题为“征求薛居正《旧五代史》”。结果,“薛史”原书仍不见踪迹。 1982年,商务印书馆纪念建馆85周年,印有《张元济书札》一册,内记张氏于1953年3月27日致丁英桂一信说:“近闻《旧五代史》有出世之信,可喜。吾兄想曾见之,敬祈指示,如能代觅,尤感。”为此,我曾去访问过丁英桂老先生,据说“薛史”由汪允宗售与某书估后,不久即为丁乃扬所得。丁乃扬字少兰,浙江吴兴人,曾任两广盐运使、顺天府尹、长芦盐运使、两淮盐运使等职。丁乃扬死后,“薛史”下落不明。 除了英桂提供的材料外,上海书店《古旧书讯》1979年第2期中又另有传闻。据说商务印书馆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曾出1万元高价征求过“薛史”原书,但一直没有人应征,后悉此书藏丁乃扬处,乃派任心白(丁乃扬女婿的表兄弟)去丁氏藏书楼寻找,也未找到。近人王佩铮《藏书纪事诗三编》有:“丁乃扬少兰曾得歙人汪允宗所藏宋本《旧五代史》,少兰殁后,不知以何因缘归一彭姓者(郑逸梅《书报旧话》作”彭谷声“)。丁丑之变,彭姓负书去屯溪,遄返海上,据述,吴湖帆、公孙翼燕尝为作《千里负书图》,此事此人颇以为奇。”“文化大革命”前,彭姓之子曾去上海古籍书店收购处,证实其父确藏有“薛史”原书,但寄放于其父友人家。后经该店多次去其父友人家访问,其父之友矢口否认,“薛史”的下落终不得要领。 中华书局出版的罗继祖《枫窗脞语》中,有金承安刊《旧五代史》一则说:“歙县汪允宗德渊曾藏金承安四年(1199年)南京路转运司刊《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张菊老《校史随笔》中记之,菊老与汪雅故,汪生前绝不道及,故菊老不之信。汪于民国四年三月,以发愤与同志自香港电英政府,揭日狡谋,取所藏珍本六种(内一种即为《旧五代史》)货之粤商,得千三百元作电费。归粤商后遂不复出,亦怪事,意早随海舶西迈矣。”惟就现有资料看,国外印行的“薛史”,也没有用宋版原书作底本的,说明“薛史”没有流出国外。 (杨震方) https://www.uuzuowen.com/gudianbook/shishudaquan/qianguzhimi/39805.html

Read more →

康有为的女儿同璧,渊源家学,不同凡俗。十九岁即赴印度,游舍卫祇林,途中赋诗云:“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诗人马君武,富革命思想,为我国自制无烟火药的第一人。又译德国诗人歌德的诗,亦为最早的一人。用甲骨文刻印,当以一粟道人杨仲子为第一人。蔡紫黻,为《字林沪报》总编辑,首创在报上登载长篇小说,藉此吸引读者。其时夏二铭的《野叟曝言》,尚没有单行本,即采取这书逐日披露。既开此例,各报纷纷摹仿,而长篇小说乃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梁启超为我国学者在著作中提到马克思之第一人。当一九〇二年,梁自署中国之新民,撰《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刊载《新民丛报》第十八号,涉及马克思,惟马克思译为麦喀士。清季,赵秉钧任民政部侍郎,镇压革命运动,首创京师警察。画家登喜马拉雅山高峰,高剑父为第一人。我国妇女,在国内第一个乘飞机者为洪美英。洪为简琴斋之小姨,陈援庵之媳妇。陈巢南为汪笑侬作传,且为中国近世第一戏剧改良家。五四运动前。在国内作新体诗之第一人,乃沈尹默,在国外乃胡适之。一九二〇年,适之刊《尝试集》,为我国第一部新诗集。香港大学,西人主持,即中文系主任,亦为英籍教授。许地山却为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之第一个中国人。白蕉真姓名为何旭如,废姓不用,自称天下第一妄人。李叔同有三一之称,所谓三一,即第一个介绍西洋戏剧至中国,第一个介绍西洋油画至中国,第一个介绍西洋钢琴音乐至中国。谋刺宋教仁的洪述祖,破案后判绞刑。时北京大理院新置一具绞机,洪为在绞机毙命之第一人。西人喜观斗牛,我国人记述者甚多,而以黎庶昌为第一人,载黎著的《西洋杂志》。孙毓修著《无猫国》为我国第一本童话书。其时为一九〇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江苏无锡人,为商务编《童话丛书》。女作家谢冰心自谓:“幼时看到第一本童话,即《无猫国》。”赵景深撰有一文:《孙毓修童话的来源》。传入我国社会学之第一人严复,译英国社学家《斯宾塞社会学导言》,称《群学肆言》。沈鸿研究机械设计,撰《机械工程手册》,为我国第一部大型机械工程刊物。 杜定友,字础云,广东南海人,为图书馆学专家。首编《图书馆学辞典》。又创造一“圕”字,为“图书馆”三字的缩写,为不少人所采用。 用新标点翻印旧书,第一部为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水浒传》,标点者汪原放,载胡适之《水浒传考证》。 藏尺牍最多者,为溧阳彭谷声,数逾十万通。 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者,为斐文中。宋教仁鼓吹责任内阁制,遭袁世凯的嫉忌,被刺于上海北车站,孙中山挽以联云:“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北洋画报》,为华北正式用铜锌版之创始。主办者冯武樾。我国人第一个毕业日本高等美术学校者,为香山郑锦。由梁启超推荐,为北京国立艺专首任校长。后还乡,从事农村工作。留日学生,第一人为戢翼翚,字元丞,湖北郧阳府房县人。在日本办《国民报》,又为发刊革命杂志之首创者。更为孙中山密派入长江运动革命之第一人。所志不遂死,时清光绪三十四年。容闳,字纯甫,广东香山人,生于一八二八年,卒于一九一二年。自述生平谓:“幼年与邑人经商美洲者搭船同往,先抵旧金山,时美国辟横贯东西大陆铁路,募华工数十万,吾粤开平、恩平、新宁、新会四邑应募者众。而香山一县,往者多商人,予辗转留学东美,卒业哈佛大学,在美留学得学位,予实为中国第一人。”马车自域外流传而来,最初乘马车者,均为西人。其时钱塘程定夷为海上寓公,程一署听彝,拥厚资,富收藏,所交皆名流巨卿,出入备四轮马车以代步,为我国最先乘马车者。杭州叶少吾,为名士叶浩吾之子。流连海上,问柳寻花。浩吾知道了,责以“如此浪荡,成何体统!”彼即以“浪荡男儿”自号。著有《上海之维新党》及《商界魊记》两部谴责性小说。后又任《中外日报》编辑。此时乘汽车者,均是西人,彼却藉西人的汽车,出门拜客,为国人第一乘汽车者。 从此“银幕”二字,成为习见之新名词。名导演陆洁,首先以电影故事称作“本事”,陆为中国影戏研究社发起者。我国最早之女飞行员为李旦旦,李曾为电影女演员,从过朱大可学文。 博士论文通过后,法国天文台台长摩尔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公认为第十颗行星的最早测定人。中国蒙文铅印的第一创始人,为汪睿昌,字印侯,生于内蒙古,原名特睦格图,留学日本,亦为蒙古族近代第一批留学生之一。通蒙汉满藏四种语言,并通俄日二国文字。归国后,在北京创办蒙古民族有史以来第一家出版社蒙古书社。又兴办蒙文印刷厂,用蒙文铅字印第一部书《西汉演义》一套八册。 上海静安糕梱厂一级技师徐根福,模仿徐悲鸿的骏马群像,雕塑糕梱,每匹马姿态各异,生动传神,是该业的首创者。 吴新吾赴法留学,入巴黎美术专门学校习西画,为该校有中国学生之第一人。陈少白生平有几个第一,投考广州格致书院第一人,报名考入香港西医书院第一人,丁未广州起义失败,随从孙中山亡命日本第一人,创办革命报刊《中国日报》《旬报》第一人,广东外交司长第一人,孙中山奉安南京,执绋最前列之第一人。解放后,各地有文史馆的组织,上海文史馆馆长有张元济、江庸、平海澜、金兆梓,而以张元济为第一人。 徐润,字雨之,曾参李鸿章幕,为招商局第一任总办。沈三白的《浮生六记》,首先发现者,为王韬的妻舅杨引传,译为英文,登载《天下杂志》,首译者林语堂。中国画家得国际奖金,以齐白石为第一人。中国之有新歌舞,创始于黎锦晖,如《葡萄仙子》《毛毛雨》《可怜的秋香》《明月之夜》等,载歌载舞,艳彻红氍,且灌唱片,风行一时。表演者,以锦晖之女黎明晖最负盛名,人以“小妹妹”称之。明晖既长,亭亭玉立,仍演《葡萄仙子》,改名《大葡萄仙子》,仍受观众欢迎。 女子卖画充作义举,以金小宝为第一人。金与林黛玉,陆兰芳、张书玉,为花丛四大金刚。金能画兰,九畹幽姿,芳生笔底,题款的字,也很娟秀,但不轻易下笔。某年,因个中人议办花冢,购地于沪西静安寺路之畔,为曲院姐妹埋骨之所。经领袖者会议集资,金慨然以画兰百帧自任,润资不限,由客自给,悉充花冢费用之需。一时获资甚巨,所绘兰下款皆书“天香阁主”。写最长的演义小说,以蔡东藩为首屈一指。他的《历朝通俗演义》,共一千零四十回,五百余万言。许廑父又续《民国演义》四十回,合装四十巨册。 皮鞋为西人所创,我国人自制皮鞋,以浦东沈炳根为第一人。沈本钉鞋匠,见西人皮鞋,首先仿造,物美价廉,获得国人欢迎,时尚在一八七六年。 摘录来自郑逸梅经典文集套装4册(前尘旧梦+世说人语+艺林旧事+芸编指痕)

Read more →

溧阳人彭谷声,解放初写信给我,信中云:「《薛史》为海内著名孤本,先祖宦粤时所得,有鉴于清明上河图故事,从不轻示于人。抗战时期,弟亲自挑至皖南,始克保全。」(当时谷声曾请吴湖帆绘千里负书图以为纪念)谷声二十年前客死西陲,我曾写信给他的儿子长卿询及这事,得到长卿复信,大意说:「当时年幼,不知道这回事,或许父亲离沪时寄存戚友处也未可知。」但是经过查询,始终没有发现,成为一个谜了。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