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9 articles written by admin

2017-08-29 00:00 张大千《信札两帧》 水墨纸本 尺寸:27×17cm 题识:师子道长兄左右:前上一书,想邀青及矣。人物山水先写成八帧,如能令裱家托好,变与更好,因弟後面俱衬粉,故也。仕女约一星期後可绘,然闻稚柳上海方面需用六百元,甚急,问曼士兄当知之,如尚未筹得,可先於弟润资即为偿之。但不令稚柳知之可也。匆上,即叩大安,弟爰顿首,正月二十九日。 钤印:西川张八、大千 鉴藏印:锡得堂珍藏之记 记者:近年来手稿信札的收藏逐渐升温,您作为收藏手稿信札方面的行家,能谈谈将手稿信札作为收藏项目的原因吗? 王羊羽:首先,信札的收藏有很深厚的历史,现在存世的早期书法墨迹遗存和拓本法帖大多数是书信。比如魏晋时,被称为墨皇的《平复帖》、乾隆收藏的三希堂三件墨迹《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都是书信。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家、元代赵孟頫也有很多尺牍传世,在其墨迹中占很大比例。但是收藏者都是当做法帖来收藏,看重的是其书法价值,没有重视到其信札自身的其他诸多价值。将信札当做信札来收藏的时间出现的比较晚,大概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时期是第一个高潮。 其次信札内涵文化信息量很大,有书法价值、有文学价值、有历史价值、有学术价值、有文献价值;可观艺术之美,可补史书文献之缺失,可见风土人情,零距离接触前人之性情,还可赏不同时期之精美笺纸。 再次它具有很鲜明的民族性。像中国的书信文化是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尤其是在精美的笺纸上用毛笔书写的信札是东方独有的文化。在中国信札文化里体现的中国儒家的“卑己尊人”的处事哲学,体现中国式礼节和思维。 以上等等一切因素决定了中国名人信札会单独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研究的门类。 黄宾虹《致平翁信札》水墨纸本 尺寸:24×50cm 创作年代:1945年 题识∶平翁∶前接来书属绘画之事,因近眼發病视物不清,作画只好暂停。日前略好又提笔,自觉近视眼变为老花眼,感且近时局之故,许多友人鱼沉雁落,消息沉浮。昨日得静菴兄函,云其在川亦觉寂廖,要余作画,今写得两张,虽尽力简笔,但觉过简则无墨,有墨即能浑厚华滋。昔倪黄四家均是以荆关筑基,所谓唐重於笔,宋重於墨,至元笔墨乃备是也。兹寄一纸以应属粲并叩,阖府请安。乙酉冬十二月五日晨,宾虹书。 钤印∶黄宾虹 记者:民国手稿信札是市场上的很大部分,在您的收藏中民国名人是否在列?民国时期文化繁荣,学者、政要、作家等人才辈出,您的收藏体系中主要进行选择? 王羊羽:严格意义上应该把晚清也放进去,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开始。晚清民国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断然分开。晚清民国时期信札在信札收藏里面确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个人收藏里面占的比例而最大的。 因为晚清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来说是很特殊的一个时期,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一个灿若烟霞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信札的名头非常广,内容非常丰富,收藏价值也非常高,存世量也相对较大。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文化信息与现在人离得很近,有一种亲近感。 在信札收藏史上这个时期也很重要。一是出现自觉性信札收藏,出现了最早的信札收藏小群体;二是晚清民国时期也是继晚明清初以来的信笺纸制作史的第二个高峰期。晚清民国时期信札笺纸业非常发达,文人的提倡和参与设计,信笺纸张、品种及装饰工艺获得重要发展。 将信札当做“信札”来收藏的时间出现的比较晚,大概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时期是一个高潮。由于从西方引进了石印、影印等印刷技术,此时出现了最早的个人信札收藏集。虽然当时信札收藏地位仍然是不高,且附属于古籍、书画之下,但是出现了自觉性信札收藏。晚清民国时期现代邮政的出现,人们之间信息交流主要媒介是书信,书信交往十分频繁。有一部分信札收藏者是出于对文献资料的一种保护,对友朋之间的交往纪念或是对父兄、祖辈或是乡贤的崇敬之心而保留整理下来。如民国时期陈蓝洲就将同僚、师友等寄予他的书信二百余札整理后出版了《冬暄草堂师友笺存》及谢行惠家藏的时人寄予其父的信札也出版了《谢氏家藏同光诸老尺牍》。民国时期潘博山、潘景郑、钱镜塘、丁辅之、彭谷声等藏家则不局限于与友朋间书信往来的收藏,他们会主动自觉地收集前人或同时期人信札,在当时算是信札收藏巨擘,数量大、名头广是其特点。 丰子恺《行书信札》 水墨纸本 尺寸:24×35cm 款识:弟子恺叩,十一月四日。 记者:在进行收藏时,真伪考证是一个重要方面。您在进行收藏时是如何进行考证的? 王羊羽:相比名人字画而言以前名人信札作假很少,特别是清代民国信札赝品很少,因为没有太大的买卖市场所以作假情况很少。由于信札收藏市场的好转,名人信札收藏的火热,所以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名家信札赝品。近年来对名人信札研究有所深入,特别是公私机构馆藏信札的高清图片相继出版面世,这也对造假者提供了方便。目前对于名人信札鉴定的理论研究是相对滞后的。对于信札鉴定首先要借鉴古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是书法鉴定的一个分支。另外要注意到信札与普通书法作品在鉴定侧重点上的不同。 收藏信札第一步要定真假。首先要收集资料,掌握大量信札的图片资料,多看名人信札的权威出版物(包括晚清民国时期的石印、珂罗版信札册)及流传有序、来源清晰的名家藏品。通过考证筛选出可靠的真迹标准器。然后将需要鉴定的信札与其同时期的标准器在书法风格和笔法上做比对。如果某个人的信札存世量很少也可拿他的其他书法墨迹作品比如对联、扇面、中堂或是题跋等作品作为鉴定的比较依据。这种情况就是要注意一点,有的个别书家的信札书写相对随意自由,少拘束或与他的平时严谨书法创作作品风格稍异,要注意这种细微区别。 其次要从信札书写材料和信札内容来考察信札的真伪或是考证作者。信札鉴定很重要的一个辅助依据是笺纸。信笺纸也有时代性,不同时期信笺纸有不同的纹饰、制作工艺和时代特色。如果笺纸是作假、做旧或是前代人用了后来才出现的信笺纸可证此信札必为伪作。也有用同时代老信笺纸来对着真迹临摹作伪,一般这种伪作墨新而浮,用笔迟缓犹豫,书法细微使转和牵丝映带会不自然。还有一种臆造伪作信札可从文字内容,考证其是否有矛盾或文辞违规常理之处来考证真伪。另一种情况就是信札的代笔问题,尤其以清代官员间,有一些高级官员的互贺节令或是寿喜升迁等来往应酬信,有幕僚代笔的现象,代笔主要是用馆阁体小楷书写。代笔信札和亲笔信札在价值上是有所区别的。 第二步就要考证作者、收信人。因为信札落款一般不落全名,有只落字号或是字号的一个字,或是根本就不落款,另外古代信札出于对收信者的尊重基本不会直呼名讳,而代之以字号或官爵。这样就需要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书信内容考证书信者和收信者的身份。考证时需注意同名情况不可贸然妄定。第三步就是分类整理,深入研究了。 郭沫若《信札》 尺寸:25.7×15.9cm 记者:同样是信札,其书信内容对于价格的高低起到的作用大不大?其他影响其价值的还有哪些? 王羊羽:信札因为其有文献性,所以其内容很重要。比如信札有的内容有史料价值,有的内容有学术价值,有的内容有文学价值等等。随着时代的转变,信札收藏家对信札内容的趣味性也很重视。我就见过一通俞越的信札其中专门谈到他喜欢吃的一种腌制的咸菜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器皿。所谓信札内容的价值也是仁智之见,但是一般的应酬信,空洞无物,满纸客套,肯定是不太受人喜欢。但除了信札以文献价值为基础的内容很重要外,其他还有别的因素值也得关注不能厚此薄彼。 徐悲鸿《信札》 尺寸:26×35cm 记者:随着市场的升温拍卖公司的手稿信札专场也越来越多,您觉得这几年手稿信札市场行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王羊羽:建国后至九十年代初艺术品市场兴起这段时期是信札收藏的低谷,没什么人收藏信札,价钱也非常便宜。此时信札藏家很少,凤毛麟角。像田家英出于清史研究的目的收藏了很多清代学者信札(其后人现已整理出版《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信札》)。像郑逸梅、彭谷声之子彭长卿及王凤琦等几位先生算是在文革后重检收藏而影响很大的。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彭长卿藏《名家书简百通》两书。这两本书意义很大,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信札收藏家本人出的个人收藏集。等有了文物交流市场以后,在一些旧书摊里开始有一些信札交易。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艺术品拍卖公司,特别是有了专门的古籍拍卖之后,一些名人信札手稿依附于古籍善本的拍卖中,比如2002年嘉德秋拍的古籍善本拍卖中上拍的钱镜塘藏明代名人书札。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的信札收藏家。直到2010年以后渐渐信札拍卖开始受到重视,乃至现在拍卖公司在古籍拍卖中单独分离出名人信札的专场拍卖、外国名人手迹专场拍卖,这标志着名人信札拍卖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逐渐成熟。 …

Read more →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  2016-06-24 09:24 Posted on 浙江   我喜集札,沉浸其中,其乐无穷。后蒙李芳远先生慨赠弘一法师一札补缺,令我欢喜无量。此札集书、篆于一纸,约作于1940年前后,但因故未寄出,由芳远保存着。李芳远(1924~1981)号空照,别署晴翠山民、离离斋主,福建永春人。弘一法师弟子。1947年任厦门鼓浪屿中山图书馆馆长。工书善诗,亦懂医。著有《忆旧录》《空照庵诗草》等多种。芳远少年时即追随弘一法师学诗习艺,珍藏不少弘一墨宝。   此信文如下:“质平、希一居士同鉴:友人林葆宜居士,欲请人函授图画、音乐二科。乞为斟酌妥当办法,介绍一切为感。林居士笃信佛法,品行端正,为当代稀有之青年。乞善为护念,至祷!谨陈,不宣。质平所寄墨已收到矣。演音启。”   质平姓刘(1894~1978),初名毅,后改名仞,浙江海宁人。他是我国音乐界的老前辈,也是弘一法师的得意门生(另一个即丰子恺)。刘质平家境清寒,但勤奋好学,在弘一法师尽力资助下,赴日本研究音乐。归国后,悉心照料弘一恩师,历时24年。他俩师生情谊如同父子,确是罕见的。希一姓徐(1900~?)江苏武进人(钱君匋先生说是宜兴人)。擅长音乐和中西画,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音乐教授、主任二十多年,编有中小学教材,作抗战十曲。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文涛,字叔同,1905年赴日本后易名岸,名息霜,归国后改名息,字息翁;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天津人,原籍浙江平湖,其父世珍,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弘一早年从唐育厚(字静岩,号湖陵山樵,浙江人)。工书画、篆刻,精医术。有《颐寿堂印谱》)学篆刻,大有汉印、浙派遗风,有《李庐印谱》,惜已失传。他曾从吴昌硕游,并参加西泠印社。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秋天,李叔同与经亨颐、夏丏尊、费龙丁等人组织另一篆刻团体 “乐石社”,定期刊《乐石集》,提倡篆刻艺术。1964年,我曾在古籍书店购得一本印谱,(1915年春增刊本,价仅4角)。说来也巧,封面上题有“息翁赠斐飞先生”,下有一阔边正方朱文印“李息”。我一看便知是李叔同先生出家前后写的魏碑字,真是喜不可言。印谱取温庭筠《诉衷情》词,每人刻一句,共十五方,集合成一册。其中有夏丏尊先生治印。后来我在印谱封面贴上签条,寄给丰老,请他题签,他很快就写好寄来了。签条是“乐石印存  子恺题 长卿藏”,扉页上写有数百字题记:“50年前李叔同于杭州浙江两级师范组织乐石社,定期刊印乐石集,此其一也。作者皆余窗友,今凋零殆尽矣。长卿仁棣于旧书店访得此集,属余题记,时乙巳(1965年)仲春。子恺。”我初见丰老时,他送我一册装帧十分讲究的《弘一大师遗墨》,是各方善士捐资合印的,珂罗版,宣纸精印300册,由钱君匋亲自装订、丰老亲笔颂词留念,那是很珍贵的,谁知数年后,此书连同“乐石印存”竟被掠走,不知流落何处,但愿能永留人间。   因夹在《弘一大师遗墨》书内而失去的,还有李叔同致陆丹林(1895~1972,字自在,号枫园、非素,广东三水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南社,曾为朱执信秘书。编有《中国美术年鉴》《道路月刊》《逸经》《大风》等刊物。著有《革命史谭》《革命史话》《美术史话》《枫园画友录》《红树室琐记》等)一札(陆老墨笔抄件):“丹林道兄左右:昨午雨霁,与同学数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不觉目酣神醉。山容水意,何异当年袁石公游湖风味?惜从者栖迟岭海,未能共挹圣湖清芬为怅耳。薄暮归寓,乘兴奏刀,连治七印,古朴浑厚,自审尚有是处。从者属作两钮,寄请法政。或可在红树室中与端州旧砚,曼生泥壶,结为清供良伴乎?著述之余,盼复数行,藉慰遐思!春寒,惟为道自爱,不宣。岸白。”李叔同此札作于1913年,时年34岁。词藻婉丽,不下古贤,而清新之致,却乃过之;其风流隽永,具六朝人气息。李叔同为陆老刻的两方石章:一为“丹林无极”,一为“红树室”。因在广州,无从拓印,否则倒是极好的纪念品。我还见到弘一法师为陆老“红树室”题额,题款为“丹林居士属书,壬午(1942)元旦试笔,晚晴老人时年六十三”(是年九月初四弘一圆寂于泉州),又为《红树室书画集》题引首,都是用朱笔写的篆书,非常罕见。   此外,我曾有弘一法师所书《华严经》偈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小条幅。弘一法师常书以赠人,我亦以此送人。受者为族祖逊之公之子味辛先生(1902~1983年,名去疾),回忆弘一法师在虎跑寺关心他的往事,令人感动。他深悔当年未求其墨宝而感到遗憾,所以我将此劫余之物送给他了。逊之公(1876~1946)名俞,号无心居士,又称竹泉生,别署守愚氏、破佛、亚东破佛,江苏溧阳人。1906年在沪从事小说创作,并创办《竞立社小说月报》,刊《闺中剑》《泡影录》《双灵魂》《三家村》及《东瀛新侠义》五种。1908年,由马叙伦、顾乃斌介绍加入同盟会,参加光复杭州战斗。撰《书法歌》三章及《书法注》《捉笔精义说》《一画结构说》。1918年出家,法名常仁,字安忍,号安仁大士。十年后还俗。壮年治《易》,著《周易明义》四卷及《序要》《外传》八篇,计十余万言。逊之公和李叔同是同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的,而李的出家是受逊之公启迪的。逊之公出家后,留下两子均由马一浮先生培植读书,及至成家立业。这与弘一法师悉心栽培学生刘质平是一致的。他俩的精神与品德,足为世人楷模。  彭长卿: 彭逊之之侄孙 https://mp.weixin.qq.com/s/_lQSjaHs86m_dJaj_GChHQ

Read more →

现在《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已经不是宋代薛居正的原著,而是清代乾隆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先是,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以下简称“薛史”)问世以后,经过87年,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欧陽修认为“薛史”繁琐,又私修了一部《新五代史》。欧陽修死后,始由国子监刊行,在社会上与“薛史”并行流传。清乾隆年间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介绍“薛史”时说:“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诏学官止(只)用‘欧陽修史’,于是‘薛史’遂微,元明以来罕有援引其书者,传本亦渐就湮没,惟明内府有之,见于《文渊阁书目》。故《永乐大典》多载其文,然割裂淆乱,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似乎“薛史”在南宋时已不很通行,到明代就绝版了。 张元济在《校史随笔》中,有《旧五代史》一则说:“以余所知,明万历连江陈一斋有是书,所记卷数与《玉海》合,见《世善堂书目》。清初黄太冲(宗羲)亦有之,见《南雷文定》附录吴任臣书,全谢山(祖望)谓其毁于水火。连江陈氏所藏,陆存斋(心沅)谓嘉庆时散出,赵谷林(星)以兼金求之不可得,盖亦必为劫灰矣。”可知“薛史”并未绝版,在明清之际尚有存本。商务印书馆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薛史”忽又一度出现。张元济在《涉园序跋集录》中说:“余微闻有人曾见金承安四年(1199年)南京路转运司刊本,故辑印之始,虽选用嘉业堂刘氏所刻《大典》有注本,仍刊报搜访,冀有所获。未几果有来告者,谓为歙人汪允宗所藏,民国四年(1915年)三月售于某书估,且出示《货书记》相视。允宗,余敌人也,方其在时,绝未道及,及辗转追寻,历有年所,迷离惝恍,莫可究诘。”张氏所谓刊报搜访,此项广告,在百衲本《二十四史样本》中也有刊载。第一次在1930年,题为“重价征募薛居正《旧五代史》原书”;第二在1934年,题为“征求薛居正《旧五代史》”。结果,“薛史”原书仍不见踪迹。 1982年,商务印书馆纪念建馆85周年,印有《张元济书札》一册,内记张氏于1953年3月27日致丁英桂一信说:“近闻《旧五代史》有出世之信,可喜。吾兄想曾见之,敬祈指示,如能代觅,尤感。”为此,我曾去访问过丁英桂老先生,据说“薛史”由汪允宗售与某书估后,不久即为丁乃扬所得。丁乃扬字少兰,浙江吴兴人,曾任两广盐运使、顺天府尹、长芦盐运使、两淮盐运使等职。丁乃扬死后,“薛史”下落不明。 除了英桂提供的材料外,上海书店《古旧书讯》1979年第2期中又另有传闻。据说商务印书馆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曾出1万元高价征求过“薛史”原书,但一直没有人应征,后悉此书藏丁乃扬处,乃派任心白(丁乃扬女婿的表兄弟)去丁氏藏书楼寻找,也未找到。近人王佩铮《藏书纪事诗三编》有:“丁乃扬少兰曾得歙人汪允宗所藏宋本《旧五代史》,少兰殁后,不知以何因缘归一彭姓者(郑逸梅《书报旧话》作”彭谷声“)。丁丑之变,彭姓负书去屯溪,遄返海上,据述,吴湖帆、公孙翼燕尝为作《千里负书图》,此事此人颇以为奇。”“文化大革命”前,彭姓之子曾去上海古籍书店收购处,证实其父确藏有“薛史”原书,但寄放于其父友人家。后经该店多次去其父友人家访问,其父之友矢口否认,“薛史”的下落终不得要领。 中华书局出版的罗继祖《枫窗脞语》中,有金承安刊《旧五代史》一则说:“歙县汪允宗德渊曾藏金承安四年(1199年)南京路转运司刊《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张菊老《校史随笔》中记之,菊老与汪雅故,汪生前绝不道及,故菊老不之信。汪于民国四年三月,以发愤与同志自香港电英政府,揭日狡谋,取所藏珍本六种(内一种即为《旧五代史》)货之粤商,得千三百元作电费。归粤商后遂不复出,亦怪事,意早随海舶西迈矣。”惟就现有资料看,国外印行的“薛史”,也没有用宋版原书作底本的,说明“薛史”没有流出国外。 (杨震方) https://www.uuzuowen.com/gudianbook/shishudaquan/qianguzhimi/39805.html

Read more →

彭長卿 潘景郑先生原名承弼,字良甫,號寄沤,殢柳词人,一九零七年生,江苏吴县人,其叔祖即晚清著名收藏家、金石家潘祖荫,刻有功顺堂、滂喜斋丛书。潘老十二岁丧父,其祖祖同留下竹山堂藏书四万卷,潘老少长,即以翻阅经史子集和百家杂说为乐,置塾师训斥不顾也。十五六岁便节衣缩食,有志窮搜天下古文奇字。后从吴梅学词曲,并参加道和昆曲社,受教於“江南曲圣” 俞粟庐( 俞振飞之父 )。弱冠,从章太炎学经史,耽嗜图书金石;其兄博山,名承厚,字温甫,别署蓬庵(一九零四-一九四三),亦有同好,博古善鉴。兄弟俩积累二十年,藏书三十余万卷,列架插籖,编目校勘,怡然自得。 因潘老对诂训、书法、金石、版本、词曲均有研究,故深得太炎器重。一九三五年,他请潘老任章氏创办的国学讲习会讲师,并负责编制《制言》杂志,累计三十六期。一九三六年太炎故后,章夫人汤国梨率门生故旧来沪创办太炎文学院,特邀潘老来沪任教。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潘老将其师写给他的十二封亲笔信自苏州携至上海,得以保存。 不久,文学院被汪伪强令停办,潘老就此转入图书馆,专心从事古籍版本的研究和考证工作。他与张元济、叶景葵、顾廷龙等人创办合众图书馆,前后工作四十余年,勤勤恳恳,不求名利,收集、抢救了不少图书金石。 潘老喜收明代史料和地方文献,尤多善本。如宋蜀大字本《陈后山集》二十卷,为海内第一,因颜其居为“宝山楼”。明代文俶彩绘《金石昆虫草木状》一千三百篇,文俶为文征明玄孙女,一门风雅。常熟钱会也是原旧藏的《古今杂谈》前半部,后与郑振铎所得后半部一并归公,共六十四册。嘉兴张鸣珂《寒松阁全集》稿本十八册,未刻者十之四三。金匮钱泳题赠集手稿,题词者多乾隆时名士,计六十家。潘老藏书由此可见一斑了。 潘老还爱著砚,约五十方。尤以宋王著冢砚为冠,背列鸐鹆眼二十余,因自署所居为“著砚楼”。此外,明清名言亦不少;惜经沧桑,已无一存。 潘老所藏,一燬於兵火,再罹於胠箧,余者都被他人作废品处理。二三万块书版,被劈作祡爿,付之一炬。四十年心血,约四百箱古籍,竟化作云烟,能不悲乎?携沪书本有一二万册,为抚育子女十人,只能割爱变卖。一九四九年后,潘老将珍藏的典籍及长洲叶昌熾缘督庐、贵池刘世珩聚学轩所集金石拓片数千种,合计壹万数千种,都捐献给历史文献图书馆,化私为公造福后人。此外,他还捐宋元善本二十七部给北京图书馆。 潘老著作等身,编辑佚书一百三十余家,题为 《著砚楼辑佚书 》,并为他的先世辑《陟冈楼丛刊》,以纪念亡兄博山先生,又为博山编印《明清画苑尺赎》《元明诗翰 》等,都是稀世珍品。一九三七年刊《日知录补校》;一九五六年刊《著砚楼书跋》及《著砚楼读书札记》《说文古本考再补》《词律校异》《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等;一九五八年刊《 绛云楼题跋》《汲古阁题跋》《吟香仙馆书目》《鸣野山房书目》等;一九八五年刊《寄沤剩稿 》;一九九零年刊《千顷堂书目》。 潘老广交师友,尤以学者居多。如邓邦述、朱孝臧、傅增湘、顾颉刚、叶恭绰、黄侃、汪东、钱玄同、吴承仕、朱希祖、容庚、赵万里、周暹、王謇、郑振铎、郭沫若等。 潘老工书,善词章,有《寄沤词稿》二三千首,惜未刊行。他请唐云、陶冷月、申石伽、顾飞等数十人绘《寄沤填词图》;并请郑逸梅先生作序,用作纪念。 潘老曾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兼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教授,带博士生,又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潘老秉性澹泊谦和,少言辞,然有问必答,无论何种古籍,他一看便知。王謇把潘老比作汉代刘向,是恰如其分的。 作者简介: 彭长卿,彭谷声之子,别署长青,出生于江苏宜兴。从小受父亲熏染,也深爱信札收藏,曾得其父遗藏近万通左右,但多为清末民国年间之物。彭长卿是一位学者型的信札收藏家,“文革”后在归还他千余通信札后,他遂将之修缮整理和分类珍藏,且视之犹如性命和饮食一般,1993年,其选择所藏名人书简百通,并加释文、标点和说明;还写有书简作者的小传,以及书简中所以涉及人物的小传。历时约半年始成初稿,于次年6月以《名家书简百通》的书名出版。并附每通书简照片,请郑逸梅先生作序,钱君匋先生题写书名。详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138716/) http://jinian.zupulu.com/jiwen/show?jwid=358834

Read more →
徐悲鸿致彭谷声书札 Xu Beihong to Peng Gusheng

艺术家: 作品名:徐悲鸿 致彭谷声信札 质 地: 尺 寸:33.5×23.5cm 编 号:0919 估 价:无底价 成交价:RMB 172,500 http://www.council.com.cn/pmResult/auctionResCon.php?SpecialCode=PZ2045267 http://www.council.com.cn/pmResult/resultCon.php?ArtCode=art5162240919 http://www.peopleart.tv/72875_12.shtml http://www.artauctioner.com:8081/web/lotitems/dL2328011000037-0-1.htm

Read more →

艺术家: 作品名:房虎卿致彭谷声信札 质 地: 尺 寸:32.5×45.5cm 编 号:0920 估 价:无底价 成交价:RMB 20,700 拍品名称房虎卿 致彭谷声信札拍品分类古籍善本>书札文牍尺寸32.5×45.5cm拍卖日期2019-12-19 上午10:00拍卖公司上海匡时拍卖专场古籍信札美术文献专场拍卖会上海匡时2019秋季拍卖会 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162240920/ http://www.council.com.cn/pmResult/resultCon.php?ArtCode=art5162240920

Read more →

康有为的女儿同璧,渊源家学,不同凡俗。十九岁即赴印度,游舍卫祇林,途中赋诗云:“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诗人马君武,富革命思想,为我国自制无烟火药的第一人。又译德国诗人歌德的诗,亦为最早的一人。用甲骨文刻印,当以一粟道人杨仲子为第一人。蔡紫黻,为《字林沪报》总编辑,首创在报上登载长篇小说,藉此吸引读者。其时夏二铭的《野叟曝言》,尚没有单行本,即采取这书逐日披露。既开此例,各报纷纷摹仿,而长篇小说乃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梁启超为我国学者在著作中提到马克思之第一人。当一九〇二年,梁自署中国之新民,撰《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刊载《新民丛报》第十八号,涉及马克思,惟马克思译为麦喀士。清季,赵秉钧任民政部侍郎,镇压革命运动,首创京师警察。画家登喜马拉雅山高峰,高剑父为第一人。我国妇女,在国内第一个乘飞机者为洪美英。洪为简琴斋之小姨,陈援庵之媳妇。陈巢南为汪笑侬作传,且为中国近世第一戏剧改良家。五四运动前。在国内作新体诗之第一人,乃沈尹默,在国外乃胡适之。一九二〇年,适之刊《尝试集》,为我国第一部新诗集。香港大学,西人主持,即中文系主任,亦为英籍教授。许地山却为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之第一个中国人。白蕉真姓名为何旭如,废姓不用,自称天下第一妄人。李叔同有三一之称,所谓三一,即第一个介绍西洋戏剧至中国,第一个介绍西洋油画至中国,第一个介绍西洋钢琴音乐至中国。谋刺宋教仁的洪述祖,破案后判绞刑。时北京大理院新置一具绞机,洪为在绞机毙命之第一人。西人喜观斗牛,我国人记述者甚多,而以黎庶昌为第一人,载黎著的《西洋杂志》。孙毓修著《无猫国》为我国第一本童话书。其时为一九〇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江苏无锡人,为商务编《童话丛书》。女作家谢冰心自谓:“幼时看到第一本童话,即《无猫国》。”赵景深撰有一文:《孙毓修童话的来源》。传入我国社会学之第一人严复,译英国社学家《斯宾塞社会学导言》,称《群学肆言》。沈鸿研究机械设计,撰《机械工程手册》,为我国第一部大型机械工程刊物。 杜定友,字础云,广东南海人,为图书馆学专家。首编《图书馆学辞典》。又创造一“圕”字,为“图书馆”三字的缩写,为不少人所采用。 用新标点翻印旧书,第一部为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水浒传》,标点者汪原放,载胡适之《水浒传考证》。 藏尺牍最多者,为溧阳彭谷声,数逾十万通。 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者,为斐文中。宋教仁鼓吹责任内阁制,遭袁世凯的嫉忌,被刺于上海北车站,孙中山挽以联云:“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北洋画报》,为华北正式用铜锌版之创始。主办者冯武樾。我国人第一个毕业日本高等美术学校者,为香山郑锦。由梁启超推荐,为北京国立艺专首任校长。后还乡,从事农村工作。留日学生,第一人为戢翼翚,字元丞,湖北郧阳府房县人。在日本办《国民报》,又为发刊革命杂志之首创者。更为孙中山密派入长江运动革命之第一人。所志不遂死,时清光绪三十四年。容闳,字纯甫,广东香山人,生于一八二八年,卒于一九一二年。自述生平谓:“幼年与邑人经商美洲者搭船同往,先抵旧金山,时美国辟横贯东西大陆铁路,募华工数十万,吾粤开平、恩平、新宁、新会四邑应募者众。而香山一县,往者多商人,予辗转留学东美,卒业哈佛大学,在美留学得学位,予实为中国第一人。”马车自域外流传而来,最初乘马车者,均为西人。其时钱塘程定夷为海上寓公,程一署听彝,拥厚资,富收藏,所交皆名流巨卿,出入备四轮马车以代步,为我国最先乘马车者。杭州叶少吾,为名士叶浩吾之子。流连海上,问柳寻花。浩吾知道了,责以“如此浪荡,成何体统!”彼即以“浪荡男儿”自号。著有《上海之维新党》及《商界魊记》两部谴责性小说。后又任《中外日报》编辑。此时乘汽车者,均是西人,彼却藉西人的汽车,出门拜客,为国人第一乘汽车者。 从此“银幕”二字,成为习见之新名词。名导演陆洁,首先以电影故事称作“本事”,陆为中国影戏研究社发起者。我国最早之女飞行员为李旦旦,李曾为电影女演员,从过朱大可学文。 博士论文通过后,法国天文台台长摩尔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公认为第十颗行星的最早测定人。中国蒙文铅印的第一创始人,为汪睿昌,字印侯,生于内蒙古,原名特睦格图,留学日本,亦为蒙古族近代第一批留学生之一。通蒙汉满藏四种语言,并通俄日二国文字。归国后,在北京创办蒙古民族有史以来第一家出版社蒙古书社。又兴办蒙文印刷厂,用蒙文铅字印第一部书《西汉演义》一套八册。 上海静安糕梱厂一级技师徐根福,模仿徐悲鸿的骏马群像,雕塑糕梱,每匹马姿态各异,生动传神,是该业的首创者。 吴新吾赴法留学,入巴黎美术专门学校习西画,为该校有中国学生之第一人。陈少白生平有几个第一,投考广州格致书院第一人,报名考入香港西医书院第一人,丁未广州起义失败,随从孙中山亡命日本第一人,创办革命报刊《中国日报》《旬报》第一人,广东外交司长第一人,孙中山奉安南京,执绋最前列之第一人。解放后,各地有文史馆的组织,上海文史馆馆长有张元济、江庸、平海澜、金兆梓,而以张元济为第一人。 徐润,字雨之,曾参李鸿章幕,为招商局第一任总办。沈三白的《浮生六记》,首先发现者,为王韬的妻舅杨引传,译为英文,登载《天下杂志》,首译者林语堂。中国画家得国际奖金,以齐白石为第一人。中国之有新歌舞,创始于黎锦晖,如《葡萄仙子》《毛毛雨》《可怜的秋香》《明月之夜》等,载歌载舞,艳彻红氍,且灌唱片,风行一时。表演者,以锦晖之女黎明晖最负盛名,人以“小妹妹”称之。明晖既长,亭亭玉立,仍演《葡萄仙子》,改名《大葡萄仙子》,仍受观众欢迎。 女子卖画充作义举,以金小宝为第一人。金与林黛玉,陆兰芳、张书玉,为花丛四大金刚。金能画兰,九畹幽姿,芳生笔底,题款的字,也很娟秀,但不轻易下笔。某年,因个中人议办花冢,购地于沪西静安寺路之畔,为曲院姐妹埋骨之所。经领袖者会议集资,金慨然以画兰百帧自任,润资不限,由客自给,悉充花冢费用之需。一时获资甚巨,所绘兰下款皆书“天香阁主”。写最长的演义小说,以蔡东藩为首屈一指。他的《历朝通俗演义》,共一千零四十回,五百余万言。许廑父又续《民国演义》四十回,合装四十巨册。 皮鞋为西人所创,我国人自制皮鞋,以浦东沈炳根为第一人。沈本钉鞋匠,见西人皮鞋,首先仿造,物美价廉,获得国人欢迎,时尚在一八七六年。 摘录来自郑逸梅经典文集套装4册(前尘旧梦+世说人语+艺林旧事+芸编指痕)

Read more →

溧阳人彭谷声,解放初写信给我,信中云:「《薛史》为海内著名孤本,先祖宦粤时所得,有鉴于清明上河图故事,从不轻示于人。抗战时期,弟亲自挑至皖南,始克保全。」(当时谷声曾请吴湖帆绘千里负书图以为纪念)谷声二十年前客死西陲,我曾写信给他的儿子长卿询及这事,得到长卿复信,大意说:「当时年幼,不知道这回事,或许父亲离沪时寄存戚友处也未可知。」但是经过查询,始终没有发现,成为一个谜了。

Read more →